有感于我国高铁事业高速发展,而我们专业同学在其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往事,大家依旧对从事电力牵引事业深感自豪与荣幸,便萌生了一同去湘潭参观中国高铁现状的想法,进而促成了此次“金秋欢聚”。
10月22日,按照既定计划,教研室的6名老师以及1959-1969届部分同学陆续到达,共叙师生情谊。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及株洲电力机车厂相关领导也是扫榻以待,一同见证我国高铁事业的辉煌征程及同学们做出的卓越贡献。
当天下午,大家以师生座谈会开启了这次难忘追忆之旅。会上,同学们给老师鲜花表达对恩师的尊重,刘韵云、肖幼萍等到场老师先后发言,老师们思路清晰、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一如当年一样分享人生感悟。因故未能参加的其余老师也以视频、微信方式表达了问候之情和些许遗憾。其间,刘友梅(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学,向诸位老师深深躹躬,谢师之情感动了在场所有人,他讲述的高铁动车的发展概况及远景,亦使大家受益匪浅。
隔天,同学们参观了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以下简称株洲所)。株洲所相关负责人亲自接待并讲解,他们中有的是当地同学的弟子,有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去其他高校任教所培养的学生,在他们的心中,交大有着神圣的地位,言谈举止都表达了对同学们尊重和感激之情。
回顾株洲所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高铁发展史,而穿插其中的各个片段便组成了包含到场同学在内的交大人的人生故事。同学们中间,有原株洲所所长、株洲所第一个院士、设计处处长等一批为中国高铁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这种影响已经作为新时代的“高铁精神”不断在他们的弟子或继任者中传承。
10月24日,刘友梅同学及其夫人王绮霞引导大家参观了株洲电力机车厂。刘同学谈到了近日在株洲市召开的高铁动车方向国际会议概况,使得在场同学对于中国高铁在“一带一路”取得的优异成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同学们也为当年的同学所取得的成就由衷的激动。
10月25日,段家典同学(原湘潭电机厂副总)盛情邀请大家参观了湘潭电机厂下属的湘电风能公司,段同学可以说是解衣推食,倒履相迎,得知我们要去湘潭,其与家人一同连续筹备多日,只为当初的老师同学能够充实舒心。当天下午,为了了却部分同学一睹毛主席风采的心愿,段同学自费雇佣了旅行社,和大家一起瞻仰了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主席的故居及铜像,在场同学纷纷向段同学一家表示由衷感谢。
10月26日,活动临近尾声,也到了返程的时候,同学们依然依依不舍,不忍告别。因需要由株洲转经长沙的同学便相约橘子洲头,希望彼此能再聊几句。入此地,忆往昔,可谓是峥嵘岁月稠,同学们经历过认真读书的美好恬静,也有过风起云涌的各式浪潮。虽俱往矣,但再次相聚,依然是风流人物,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希望未来大家一切都好!
附录:
陆慎言校友作诗如下:
六一年前结同窗,丁酉金秋聚潇湘。
相见凝神细辨认,容貌依稀鬓发霜。
围坐品茗促膝谈,忆昔当年诉衷肠。
流光半纪风雨路,曲折一生叹沧桑。
艰难岁月苦创业,科研贡献铸辉煌。
喜逢召开十九大,中华崛起国威扬。
依依不舍暂作别,期待来日会一堂。
但看夕阳无限好,屈指首数保健康。
时年八十二岁臧英杰老师敬题:
今日大家来相聚,耄耋之年真不易。
笑逐颜开论今朝,往昔琐事何必议。
电力机车开好头,而今高铁走出去。
一带一路惠民生,复兴中华乃大计。
毛邓之后习近平,治国理政成大器。
我辈暮年人犹健,生活安康心欢喜。
真想再活二十年,相约百岁再相聚!
附: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名单
老师名单
刘韵云
汤文思
肖幼萍
王尧
臧英杰
臧连森
学生名单
刘友梅: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株洲电力机车厂总工程师。1990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评为“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1993年获首届“詹天佑科技成就奖”,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高道行:196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级高工,原株洲电力机车厂设计处副处长。
周官森: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级高工,曾任株洲电力机车所副所长。1997年
分别获“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1992年获“火车头”奖章,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高培庆: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级高工,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成果
奖,1992年被评为“中车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
程君实
朱良铱
王嘉文
范传纲
楼钖琪
张继良
张勗光
龚家箎
顾婉华
陆慎言
李学敬
虞汉玉
李政
奚家谷
施根达
余长胜
任德澄
段家典
唐宗礼
严云升: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级高工。1997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邹品元
赵承荻
许荣华
李春阳:196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授级高工。1992年获“中车公司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9年获第四届“詹天佑成就奖”。
陈运雄
陈开先
江慧
王正星
楼修力:
林泓
李忠诚
李莲英
顾家俊
编者按:
国立交通大学成立之初,就有关于铁路建设的专业,当时称之为“铁道门”,隶属于机械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年就是报考的“铁道机械门”。解放后,苏联专家来到交通大学,将“铁道门”发展成“机车系”。1956年时,该系设有“热力机车”、“电力机车”、“车辆和运输起重机械”等专业。1973年该系并入上海铁道大学。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机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铁路建设的高等人才,特别是电力机车专业的毕业生为我国的高铁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