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绽绿,樟果飘香。2025年4月11-13日, 动力机械工程系1985届海内外校友,跨越山海齐聚一堂,举行毕业四十周年团聚活动。花开时节又逢君,这场穿越甲子的重逢,在徐汇校区、在曾经的法华镇分部、在黄浦江畔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在聚会上,筹备组组长金晓中同学以《黄金时代的收获季节》为题,激情迸发:“我们何其幸运,过去40年的黄金岁月,正值中华民族千年一遇的黄金时代。”同学们当中,或长期矢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耕耘,譬如:担纲国家重点型号直升飞机设计、常规潜艇燃机设计,主导国家标准制定的研发骨干,在本领域发光发热;或斜杠成为多边型战士,成为各行各业研发、生产、销售高层管理者、或为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在多领域拓展而有所成就。“当我们的子孙问起过去40年的中国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不仅是中国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黄金时代的建设者!”
筹备组副组长、活动总指挥许周桦同学发言真情洋溢,感人至深:“第一杯,敬恩师;第二杯,敬并肩作战的筹备组家人;第三杯,敬所有让这场聚会发光的同学;最后这杯,敬永不褪色的我们。”会上,表彰了支持聚会的爱心捐助者,并表彰了参与主题分享的专家同学。
学院副院长朱磊教授、校友办老师受邀参加了返校聚会。朱院长介绍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沿革发展,他热情欢迎校友们常回家看看。
我们敬重的辅导员老师、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勉励大家保重身体,可能的条件下继续为社会奉献聪明才智。张教授以古稀之年仍在管理学科笔耕不辍,是我辈学习楷模。
王震、何能同学担任晚会主持。由易敏红同学策划的《风华四十载,犹记书声与笑颜》短视频,回忆了从青涩、成长,到蝶变四年同窗的青春岁月,浓郁的怀旧风,将同学们带回到四十年前。晚会真情涌动,各班同学一展歌喉,精彩纷呈。大合唱《明天会更好》,真挚的歌声表达了对母校、对祖国、对我们大家的期待,表达了全体同学的心声与愿望。
聚会之前的主题分享环节由罗世辉同学主持,5位同学结合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做了专题分享。
练洪义同学从青岛船厂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结合本人经历,畅叙中国造船业40年艰苦创业史及取得的伟大成就。罗建平同学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本人通风机领域40年从业经验,畅叙全球通风机行业能效技术和法规的现状和变迁。郑纯楷同学作为乘用车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规划业务专家,从内卷激烈的电动车行业,讨论消费者关注的痛点。沈冲同学,从因久病难治,自学中医并自医治愈,立志成医、以医助人。肖宏青同学以“同行四十载归来仍少年”为主题,感恩一路相伴的老师和同学。
此次返校,同学们徜徉在曾经的法华镇分部,寻找住过的宿舍,回忆上下铺的友谊;回望曾经挥汗锻炼的体育场;两株跨越七个世纪的银杏树,绿意葱浓。徐汇总部,在工程馆与新上院,同学们寻觅曾经上课的教室;前辈钱学森教授住过的寝室,庆幸也曾住过;执信西斋门前,汩汩水流,饮水思源;学校食堂怀旧午餐,红烧肉仍是记忆中的可口味道。母校校友会,为大家赠送了返校纪念礼包。
在红太阳广场,拍照的功夫,原本还阴翳的天气,居然天清云淡,留下大班全体同学与老师珍贵的集体照。
此次聚会活动上,百余位校友及家人在黄浦江上溯江而行。同学们迈开舞步,唱响《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在《春天奏鸣曲》的旋律中,滚动回放着20周年、30周年相聚,平日各班聚会的欢快剪影,播放着同学们为聚会而作的诗作。在迷人的浦江夜色中,留下了同学们欢聚的身影,畅叙友情的欢声笑语。
此次由筹备组精心策划、与同学们一道共创共建的毕业聚会,必将深深烙刻在同学们的记忆深处。大家相约,十年后在四川,以《窗含西岭千秋雪》为主题再续前缘。感恩母校,爱国荣校、饮水思源,这份跨越时空的母校情结,正如黄浦江水奔流不息,见证着交大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
文字:1985届校友易敏红
供稿:1985届动力机械工程系
毕业四十周年筹备组
排版:赵芷艺
编辑: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校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