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Peter Bradley Shull教授获202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发布时间:2025-04-07   阅读:170

微信图片_20250407093642.jpg


4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9周年大会举行,我院机器人研究所Peter Bradley Shull教授获2024年度校长奖。


Peter Bradley Shull博士是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教授,2013年入职,2021年晋升为教授。作为学院师资队伍中少有的“洋面孔”,他扎根中国、筑梦交大,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从讲师做起,教学、科研、公益工作获得师生广泛认可,是学院国际化办学中外籍全职教师的优秀代表。


从美国到中国:斯坦福博士的交大情缘


图片2.png


Peter Bradley Shull博士作为 引进的首位外籍全职青年教师,其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他对中国文化满怀热爱,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便开始学习汉语。2011 年,他前往清华大学开展短期交流学习,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中国学术环境与文化的认知。怀揣着在中国发展事业的憧憬,2013 年,Peter果断决定携家人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并凭借自身优秀的专业能力与学术素养,成功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2021 年顺利晋升为教授,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之所以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是因为深切感受到学院那浓厚的国际化氛围,以及国际一流的科研与创新环境。同时,学校还设立了众多助力青年教师发展的项目。”Peter 说道。他与家人皆对中国文化和美食情有独钟,这无疑也是吸引他们跨越重洋来到这里的重要因素。“同事们都极为耐心,奚立峰和朱向阳等领导和教授始终不遗余力地帮助我适应中国的大学体系。”Peter 真切地体会到了学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逐步融入其中,成长为团队里至关重要的一员。


理想照进现实:康复医疗十年深耕结硕果


1743580825879.png


Peter 的研究聚焦于可穿戴传感器和反馈系统、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等前沿领域,并成功组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实验室。其研究工作成果斐然,不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创新研究团队等重要项目的大力支持,还积极与博世等行业领军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值得一提的是,Peter 积极学习与使用中文,如今,他已能够用中文撰写出专业且“地道”的项目申请书,在项目答辩中也能用中文流畅表达观点、从容应对提问。谈及中文学习的心得,Peter 分享道:“我每天都会坚持练习汉语,日常会阅读中文微信资讯。更重要的是,同事们总是耐心地用中文与我交流。”


图片3.png


科研堪称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Peter 积极付诸实践,时常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分享给学生,助力他们拓宽国际视野。Peter指导的博士生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不同国家,他提到:“在实验室和课堂上,我会着重鼓励中国学生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也会激励来自西方的留学生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活跃于科研领域,其中,有 2 人已在国内985大学任副教授;另有 2 人分别在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从知华到爱华:扎根中国搭建交融桥梁


图片4.jpg


图片6.png


Peter 是学院中为数不多的全职外籍青年教师,他能够在众多教师中崭露头角,充分彰显了学院在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的成效。学院始终秉持国际一流学术标准来选拔青年人才,将学术水平、能力以及贡献当作衡量人才的最核心标准。在过去工作的十余年间,Peter 深切领悟到了“唯才是举”的深刻内涵,他感慨道:“学院营造出了公平、公正且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于外籍教师而言,机遇与挑战一视同仁。”他并不觉得自己与其他“海归”教师存在差异,相反,他还收获了诸多关心与帮助。从最初对中国文化仅有“一知半解”,到如今已然能够对其“信手拈来”,Peter 认为自己已深度融入中国文化。他热衷于与众人围坐一桌共享美食,也喜欢和师生们一起打篮球,尽情融入集体生活。他把家人都接到了上海,三个小孩中有两个在上海出生。岳父岳母也特意从美国赶来帮忙照料孩子,就这样,在上海组建起了一个温馨的七口之家。他毅然选择让孩子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他欣慰地表示:“孩子们在中文的听说读写方面已经超越了我,而且数学和科学能力也相当出色。”2023 年,他与家人成功获批中国永久居留证,这进一步深化了他个人事业与中国的发展的紧密融合。


图片7.jpg


与其他教师一样,Peter也面临着事业发展的压力,但他坚定而自信,认为努力就会有收获。学院为他的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他表示自己也要架起文化交融的桥梁,融汇中外教育,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党政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