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考的挑战,站在人生的新路口
专业的选择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让我们一同走进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了解专业特色
选择属于你的未来!
01
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
本专业培养数理基础扎实,机械、信息、控制等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宽口径复合型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向突破传统专业界限,与新兴技术领域有机融合,充分体现新技术发展和学科交叉的鲜明特色。
前沿方向: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制造
▶ 入选首批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设立“机械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
▶ 拥有机械系统与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专业瞄准国家双碳战略,形成了微纳尺度传热与流动、能源清洁与低碳利用、能源装备数字化设计、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优势培养方向,以及太阳能、燃料电池、智慧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热环境、先进动力系统等新兴方向。
前沿方向:能源大数据、碳计量与碳转化、低碳与零碳能源
▶ 入选首批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设立“能源与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
▶ 设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双学士学位项目
▶ 拥有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工程
本专业针对制造、物流、金融等复杂系统中的质量、效率和成本等问题,从系统视角培养工程、信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包括数据科学与工程、生产与服务运作管理、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前沿方向:智能算法与决策、复杂系统优化、统计机器学习
▶ 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工程与管理相交叉的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国家级教学团队
核工程与核技术
本专业依托长三角区域核电产业链优势,与中核、中广核、国电投三大核电集团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全产业链实习实践基地和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基地,形成具有扎实核工程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特色。
前沿方向:先进核动力系统、核能多用途应用、数字核电
▶ 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深度参与“国和一号”等国家重大型号工程
▶ 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 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储能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培养引领储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型、跨学科的卓越应用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领军人才,开设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三大方向模块课程,在大项目、大平台、大工程建设中加快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
前沿方向:相变储热、电池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与集成
▶ 面向国家对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需求、教育部批准特设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 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仅7所,上海唯一)协同育人
▶ 产学研用全链条式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02
毕业生代表
崔运凯
2013年本科毕业于学院试点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期间参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3+1+1联合培养项目,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宾大GRASP Lab担任助理研究员。2015年作为早期员工加入Uber自动驾驶部门,2019年创办了“让 AI 触手可及”的格物钛智能科技。2020年入选“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2020年荣登“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2022年入选《科创板日报》联合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22先锋科创家系列”榜单的“科创精英榜”;2022年获评36氪「X·36Under36」S级创业者,2023年获“胡润U35中国创业先锋奖”。
潘帅航
美国犹他大学助理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于2016年毕业于国际化试点班,曾获学校“优秀学士论文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L等期刊发表多篇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相关学术论文,获得2015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大会优秀论文奖、2019年Friction期刊Best Review Paper以及2019年北美制造研究会议NSF Traveling Grant,并于2022年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在应用物理、材料科学、以及摩擦学领域期刊如APL、JMST等担任审稿人。
张 旭
2023年本科毕业于机械工程专业,在学期间参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3+1+1联合培养项目,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力学硕士学位,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研究生学习。本科期间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发表两篇论文,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校三好学生,本科生优异毕业论文等荣誉。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开启未来之门
选择
让梦想扬帆起航,让智慧驰骋天地!
期待你的加入,一起续写辉煌!
来源:学院本科生教务办
编辑:学院党政办-组织宣传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