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2025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董畅:止于至善,饮水思源
发布时间:2025-04-10   阅读:46

人物白描: 董畅,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师从陶建峰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压力脉动的柱塞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读博期间,以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上海商用飞机系统工程科创中心联合研究基金课题一项,先后发表一作SCI/EI论文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2篇,流体传动方向顶会2篇,申请公开发明专利4项,曾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SMC高田特等奖学金等荣誉,毕业后就职于中航机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image.png 

止于至善,饮水思源

董畅从小就对新鲜事物、科学技术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情,在高考结束后,被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不同的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逐渐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和性格特点。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项国家级竞赛、省级竞赛奖项,最后本科直博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董畅师从陶建峰教授。当时,课题组正在承担全断面掘进装备液压系统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陶建峰教授的指导下,他将目光聚焦于隧道掘进机液压系统的"心脏"——液压泵。陶建峰教授指出全断面掘进机在硬岩地区作业时振动过大、传统基于振动信号监测的手段失效,选择以液压系统固有特性——流体噪声(压力脉动)为突破口,指导董畅进行液压泵故障诊断研究。董畅查阅相关文献和经典书籍后,深入了解了液压系统和液压泵流体噪声特性。在参与一些企业横向项目后(泵智能终端的第三方测试和现场实地搭载),与企业的工程师和现场人员交流和自身体会,他发现工程现场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工程现场液压泵故障数据匮乏,甚至没有;二是不同设备、工况下压力脉动信号差异显著。即使有旧设备的历史故障数据,但面对全新型号的设备的液压系统的话,就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和利用,这两个难题导致纯数据驱动诊断方法难以实用化。

image.png 

为此,他与导师商定转向基础理论研究,系统性探究液压泵故障机理/设备参数/负载形式与流体噪声(流量脉动/压力脉动)的关联规律,通过嵌入先验知识/物理模型,或以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开展掘进装备的液压泵预测性维护方法的研究。在研究期间,陶建峰教授支持董畅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定期组织学术讨论,邀请英国巴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外专家进行技术交流,为课题提供了重要启发。董畅通过理论建模、实验验证与工程校准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三项关键技术突破:液压管道参数校准技术:解决现场物理参数未知导致工程设备与仿真模型的误差过大;无监督异常检测算法:无需历史故障数据通过压力脉动子序列相似性识别设备异常;泵源流量脉动反演方法:无需历史故障数据,基于管道物理模型作为泵的虚拟流量计实现泵的故障诊断。

image.png 

铸剑长空,航空报国

2024年秋季招聘期间,董畅陆续收到多家企业的工作邀约。面对不同选择,他始终牢记在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以及研究生入学第一个课"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责任"的教诲。结合自身在液压系统领域的研究积累和交大的项目经验,他最终决定加入中航机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为推进国产飞机机载设备的发展,20233月,航空工业机载将总部从北京迁至上海,旨在整合长三角地区产业链资源,重点突破航电系统、飞行控制、机电设备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作为航空机载领域的"国家队",该企业承担着推动国产飞机机载设备自主化的重要使命。董畅的博士研究方向——液压系统健康管理,与企业的技术需求高度契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学位期间,他开发的基于压力脉动分析的故障诊断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入职后,他将参与机载装备数字化设计及健康管理系统研发,这些工作直接服务于国产机载设备的技术创新。"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国家航空事业,既是对个人研究的延续,更是交大人应有的担当。"董畅表示。在他看来,国产大飞机上每一条液压管路的设计优化、每一套机载设备的可靠性提升,都凝聚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进步,而自己很荣幸能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


供稿:董畅   编辑:毕天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