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陈康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师从董兴建副教授,毕业后将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曾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长江思源励志奖学金一等奖、优秀党员、2024-SDVC最佳报告奖等荣誉。
初探科研:在迷雾中找准方向
2021年,陈康康怀揣着对科研的热忱,踏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面对全新的学术环境和陌生的超材料研究方向,他既期待又不安。从齿轮传动动力学到超材料研究,这一跨越不仅是领域转换,更是思维和方法的革新。超材料在电磁波调控、声学隐身、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要深入研究超材料,就需要融合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拓扑优化等多学科知识,这对陈康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初入科研之路,陈康康深感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仿佛重新选择了一次专业,需要从头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面对这一转变,他深知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第一学年,白天他要应对繁重的课程任务和横向项目,而晚上则投入到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等基础课程的自学中。在冬季学期的三个多月里,他每天晚上都坚持学习,直到东中院教学楼保安大叔“赶人”才离开。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在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高年级将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研的热情,支撑着他度过了一个个夜晚。
经过不懈的努力,陈康康在超材料研究领域逐渐找准了自己的方向。第一学年结束时,他成功投稿了第一篇SCI论文,课程压力也逐步减轻,科研工作开始步入正轨。然而,正当他渐入佳境之时,2022年春季的疫情封控却让一切按下了暂停键。由于无法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电脑中的仿真工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科研进度被迫中断。与此同时,他投稿的论文收到了审稿意见,要求补充实验数据。未完成的工作与等待修回的任务交织在一起,焦虑情绪在封闭的宿舍中不断发酵。在课题组各位老师的指导下,陈康康逐渐找到了应对焦虑的方法。封控期间,他将精力转向理论学习,复现领域内的高水平成果,深入理解其理论框架和方法细节。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同学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他在学术上的深度,也为他的内心成长带来了极大帮助。
勇攀高峰:在挑战中自我突破
2023年,陈康康的博士生涯逐渐步入后半程。经过前两年的积累,他在超材料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一年秋季,他鼓起勇气申请了国家奖学金的评定。然而,在答辩现场,他目睹了众多优秀同学的出色表现。他们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展现出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清晰的科研思路。相比之下,他意识到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无论是在研究成果的深度还是答辩表达上,都显得有所欠缺。最终,他遗憾地与国家奖学金擦肩而过。这次经历让他深感懊恼,但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优秀同学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尽管这次失利成为了他博士生涯中的一个遗憾,但他也明白,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时间来到2023年尾声,陈康康偶然看到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通知。该项目旨在支持博士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导师和同门的鼓励下,他决定全力以赴投入申请。从校内答辩到申请书撰写,再到基金委的最终答辩,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三个月。在这期间,他每天往返于导师办公室和实验室,反复修改申请书、完善答辩材料,甚至常常工作到深夜。焦虑、压力与期待交织在一起,让他倍感煎熬。中途,他曾因巨大的压力萌生退意,但想到导师的信任和同门的支持,他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当资助名单公布的那一刻,陈康康一时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份喜悦不仅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科研道路的激励。
从齿轮传动系统到超材料领域的跨越,从疫情封控下的科研停滞到国际会议上的崭露头角,陈康康的学术旅程充满挑战与成长。回首这段历程,他始终铭记导师和课题组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以及同门师兄弟们的无私帮助。同时,陈康康也非常感恩交大提供的优质科研平台。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锤炼了坚韧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前行路上的精神指引。他始终铭记,作为一名交大人,不仅要有追求卓越的理想,更要有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陈康康即将告别校园,迈向人生的新起点。站在这一刻,他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交大人的责任”所蕴含的厚重分量。未来,无论是在科研领域继续深耕,还是在产业界推动技术创新,他都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交大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