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2025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林略:以务实之笔,书写核能篇章
发布时间:2025-04-10   阅读:13

人物白描林略, 2025届硕士毕业生,师从周文涛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核反应堆乏燃料干法后处理。硕士期间发表5SCI论文,曾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毕业后将加入广核研究院,投身核能研发一线,践行强核报国初心。

 50_其他照片_生活照2.jpg

缘起:一束微光,照亮初心  

林略与核能的初次相遇是在初中。彼时他读到《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书中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等科学家隐姓埋名、荒漠铸剑的故事,让他第一次触摸到“核”背后的重量——它不仅关乎万家灯火,更承载着大国崛起的脊梁。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在一次交流会上,一位学长的话令他深省:“核工业是‘万年事业’,从燃料入堆到废料处理,每一步都要为子孙负责。”彼时,国内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尚处攻关阶段,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成为行业“卡脖子”难题。他暗下决心:“若能为核电扫清‘后顾之忧’,便是此生最大的价值。”

 

攀登:在模拟中筑牢根基

硕士阶段,林略跟随导师周文涛副教授参与乏燃料后处理研究。面对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他选择以熔盐体系模拟为突破口。研究初期,他每日扎进文献堆中,从基础公式推导到多场耦合模型,逐步构建知识框架。他常这样形容自己的科研态度:模拟研究如同搭桥,每一块基石都需稳固。一次模型偏差让他陷入瓶颈,导师提醒他:“别急着往前冲,先回头看看基础参数是否可靠。”为此,他重新梳理文献,发现早期研究中的某些参数存在系统性误差。通过反复验证与修正,最终显著地提升了模型预测准确度,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中科院TOP期刊。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是他科研路上的重要伙伴。尽管研究方向各异,他常带着问题与师兄讨论代码调试、论文逻辑,甚至为一个数学符号的规范用法反复求证。“闭门造车只会越走越窄,交流才能碰撞出新思路。”他说。

 

担当:在细微处践行责任

作为核学院团支部组织委员,林略的工作琐碎却充满温度。在团组织生活中,他协助邀请到在不同领域奋斗的学长。从联系嘉宾到设计问卷,他力求让每个环节贴近学生需求。一位大三同学感慨:“这场分享让我看到核专业更广阔的可能性。”在学院迎新羽毛球赛上,他是“全能后勤”——协调场地安排、确认参赛分组、手绘注意事项示意图。比赛当天,他协助完成比赛各事项,同时也作为参赛选手与队友在场上挥洒汗水。“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新生感受到学院的活力。”在新生杯游泳赛中,他加入自由泳接力队,与队友默契配合,为学院斩获团体冠军。体育教会我两件事:信任队友,永不放弃。”  

 

志愿:以行动传递温度

连续两年担任迎新生志愿者,林略对校园路线如数家珍。去年开学季,他在浦东机场协助安排接送班车。等候间隙,他与新生家长分享大学生活经验:“迷茫是常态,但交大会给你们无限可能。”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志愿服务期间,他负责引导中小学生体验展览。面对调皮的孩子,面对调皮的孩子,他化身“游戏助手”,帮助孩子和家长在游戏中了解我国的优秀电影动画。

 

远行:与核能共赴未来

毕业季,多家企业向林略抛出高薪橄榄枝,但他仍毫不犹豫选择了进入核能行业。签约当天,他想起本科时参观大亚湾核电站的场景——主控室内,工程师指着屏幕说:“这里每项参数的优化,背后都是十年磨一剑的积累。”离校前,他将三年积累的模拟代码整理成手册留给课题组,扉页上工整写着:“愿为核电安全添一块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华丽炫目的宣言,林略的故事如同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微小却持续释放能量。他说:“务实,就是对理想最好的致敬。”未来,他将在核能领域继续以代码为笔、以数据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强核报国”篇章。


供稿:林略   编辑:毕天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