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举办“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研究生砺远学术讲坛。本次论坛由院研究生思政办、教务办主办,智能汽车研究所承办,院研究生会协办,邀请到两位来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知名教授带来主题报告,更有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博士生分享交流学术成果,近200名学生参与本次论坛。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智能汽车研究所所长张希教授首先上台致辞,希望同学们能借这个机会了解到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行业的前沿技术,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科研视野,更好地学以致用。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魏学哲教授带来主题为“能源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关键技术问题”的报告。首先他通过回顾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汽车所需能源网络的必要性。随后从多方面分析了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燃料电池乘用车及商用车的技术进步,通过计算说明切换到电能网络的用电需求并不高,但呈现地区差异性巨大的特征。接着通过列举大量数据,分析了切换至电能网络所需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与切换至氢能网络所需能源基础,指出如何抑制氢蒸发损失和降低氢液化耗能是低温液态储氢技术面临的难点。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殷国栋教授作了主题为“基于车联网与多源信息融合感知的园区智能物流无人运输系统研究与实践”的报告。殷国栋指出,从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扶持智能网联汽车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技术日趋成熟,智能网联汽车这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眼睛”——如何精确的获取环境感知信息,而现在很多的解决方案基本是基于理想的场景或者限定场景,无法适应真实的交通场景。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真实场景(365天-24小时-全天候)下,以园区智能物流无人运输系统为例,殷国栋详细介绍了自己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科研进展,并且提出适应复杂天气工况的智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高一钊带来主题为“面向实车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的报告。首先介绍了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所面临的诸多痛难点,并且指出这些都与对电池电化学机理的理解不深入有关。紧接着介绍了电池电化学机理模型建立及化简的各个步骤。此外,考虑到影响电池性能的温度和老化因素,将电化学模型电池在全寿命周期内进行了充分验证。并且基于该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电池状态估计和优化充电控制算法研究等。最后介绍了整套算法在实车电池管理系统上所取得的显著效果。
下午举行的研究生学术报告环节,邀请到智能汽车研究所的老师张希、张玉银、喻凡、王亚飞、李雪松和朱翀组成评审团,对14名候选人宣讲报告的选题意义、学术成果和口头表达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智能汽车研究所高一钊获得最佳报告奖,孙哲与陈顺获得优秀报告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融会贯通。砺远学术讲坛是推进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常态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营造常态化的学术氛围、扩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供师生相长、朋辈互学的交流平台,促进师生学术交流,助力研究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