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运载装备”交叉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行[图]

发布时间:2018-12-29

12月27至28日,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运载装备”交叉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临港研发基地成功举行。27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研究生院副院长归琳、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杜朝辉、副院长齐飞、党委副书记顾希垚及教师代表出席了在学院振华会议室举行的开幕式。开幕式由齐飞主持。

 

 

黄震首先代表学校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并致力于创造学术交流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远的学术志趣,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他希望同学们能与各位专家积极交流,通过本次论坛有所收获和启发。

 

 

归琳代表研究生院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她指出,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以及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往往是在学科的交叉点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将推动科学和工程向着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机械动力学院承办的学术论坛以智能运载装备为主题,其发展对我国成为军事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业强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杜朝辉代表学院为论坛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史,指出学院历来非常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常态化的举办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交流科研经验、锻炼表达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让参会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如何踏实的做学问。

 

 

在主题报告环节,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苏万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吴树范副院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王鸿鑫主任作为特邀嘉宾,分别从内燃机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再入飞行器的动力与控制技术、民机舱室环境的集成验证与舒适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学术汇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所在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分享了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体会,让在场同学都受益匪浅。苏万华院士希望在座的各位青年学者们能以做出高水平研究为目标,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把握应用研究,并将两者相互结合支撑,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三位嘉宾们的报告分享说明了科研无捷径,只有全心付出并持之以恒,才能做出开创性的成果。

 

 

 

 

本次论坛共设设计制造与智能控制和先进能源与动力系统两个分论坛。在下午的分论坛宣讲环节,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胡川博士和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应用机械设计实验室的顾丽丽博士首先分享了研究成果。随后,21位研究生进行了论文宣讲,并与现场评审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茶歇期间,评审老师与参会同学们一起观摩了学术海报,认真聆听参评同学的海报宣讲,并根据现场讲解和海报展示为其打分。最终,经过论坛评委会评审,邹江、蔡涛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张壮、阚银辉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朱思萌、高一钊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陈宇佳、王信智获得优秀海报一等奖;吴爱明、程晗获得优秀海报二等奖。机电设计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李大永教授、内燃机研究所李玉阳教授作为评审组长共同为获奖同学颁奖并合影留念。

 

 

 

 

28日上午,参会师生深入走访了临港研发基地,先后在交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参观了发动机振动实验室和消音实验室,了解国内外先进发动机发展概况和航发研究院现阶段正在攻克的技术难题;在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自动控制无人生产系统,近距离体验现代化生产线的运作方式;在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参观了特种机器人、先进车用薄板连接技术、智能物联与大数据等多个校企联合研发实验室,直观感受了由先进理论到实际生产的转化和应用。

 

 

 

本次论坛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主办,共收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60余篇高质量投稿。经过论坛评委会初审,最终有21篇论坛报告和20篇海报入围。本次论坛是机械动力学院“砺远学术讲坛”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学术活动常态化的重要实践。本次论坛通过特邀学术讲座、分论坛学术报告、优秀论文评选与展示、产学研基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启迪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智能运载装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思维、新方向。今后,机械动力学院将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论坛和交流活动,促进一流工科研究生培养,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注重分享、交流和聆听,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