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8-23
8月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集思未来承办、贵州财经大学协办的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期项目“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暨交叉学科项目制教学成果展”在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成功召开,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旨在促进海内外高校专家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中的经验共享,为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为中国与东盟创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巡视员(正司级)刘宝利,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战勇,贵州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普,美国工程院院士、康奈尔大学讲席教授Joseph Y. Halpern,集思未来教育CEO沈聪, 党委副书记张执南等发表开幕致辞,来自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深圳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百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研讨。
王伟明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致辞,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投入的实践探索,以及在跨学科教育、海内外人才交流和创新人才梯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他希望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能一起探讨与合作,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共同发展进步。
刘宝利代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致辞,指出交叉学科建设符合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符合区域合作和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提倡教育工作者从促进国际化合作交流、促进优质资源整合、探索跨学科教育新模式三方面出发,推动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战勇代表省教育厅致辞,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中国高校、东盟国家高校和欧美地区高校专家集思广益,帮助各方拓宽视野、深入交流,也希望本次论坛的开展能够形成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海内外高校间的互信、互鉴、互容、互通更加深入,最终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赵普代表贵州财经大学致辞,提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优势、探索协同创新方向,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能够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Joseph Y. Halpern代表康奈尔大学致辞,结合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思维角度,以人工智能的例子说明跨学科思维可以解决许多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呼吁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加强对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视,结合人类社会的实际需求,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实践,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沈聪代表集思未来致辞,介绍了集思未来多年来充分利用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领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国际化高水平高等教育资源网络,借鉴全球知名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通过组织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导向型项目制学习,为国内高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2021年,集思未来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上海交大-集思未来交叉学科创新设计联合研究中心,结合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开展交叉学科创新设计思维、理论与方法研究,打造兼具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创新设计研究中心。
在“国内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主题分享”环节, 党委副书记张执南教授、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数据驱动创新实验室主任Jianxi Luo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副部长蔡一夫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Irina Lyublinskaya、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况迎辉教授、牛津大学终身教授David Johnson等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围绕交叉学科建设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为未来交叉学科教育建设规划建言献策。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国际胜任能力建设主题分享”环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原副秘书长张宁进行了主题分享,从国际胜任力人才的时代需求、评估维度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贵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曾柱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副院长黄涛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Henan Cheng教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戴永红教授等来自国内外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圆桌对话,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同步举行“交叉学科项目制教学成果展”,由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集思未来共同展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优秀项目案例和交叉学科项目制教学优秀成果,鼓励高校学生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激励学生在交叉学科领域做出更优秀的研究成果。
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共识,也是高校面向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作的重要抓手。交叉学科的发展能够塑造国家科技锐实力,面向明天培养技术原创人才,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学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创新设计能力建设、校企技术研发和创新融合等多各层面进行探索。此次论坛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搭建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东盟,乃至世界在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商、共建、共享,从教育人文方面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链接:【贵州日报】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 张执南:内涵式发展 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