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多位教师获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

日期:2018-09-13 摄影:梅秋武 等

9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18年“教书育人奖”表彰大会暨秋季学期干部大会,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赵长颖教授荣获“教书育人奖”一等奖。此外,在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中,陈明教授团队荣获一等奖,另有多位教师获奖。

 

 

 

教书育人奖事迹简介

一等奖:赵长颖教授

 

 

赵长颖,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席教授。

 

他是一位教学改革创新者,满腔热情投入教学。承担本科生“传热学”和研究生“高等传热学”核心课程和全英文课程的授课工作,带领教学团队将“传热学”英文课程打造为学院首批“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高等传热学”入选学校首批“博士生致远荣誉课程”建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多项教学成果奖。

 

他是一位言传身教践行者,为人师表春风化雨。作为2015级 “钱学森班”班主任,他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科创。该班学生取得国际级竞赛奖项4项,国家级5项,省市级6项,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等荣誉。

 

他是一位学术真谛追求者,严谨治学追求卓越。专注微纳尺度热辐射、高效储热及多孔介质相变传热等前沿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近5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他是亚洲热科学与工程联合会执行理事(中国共三位理事)和多个国际期刊编委,近5年应邀作了20余次大会特邀或主旨报告。

 

他是一位热心公益服务的志愿者,注重团队协同发展。担任校内外多个评审委员会委员,积极为学校、学院引进高水平人才,同时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科研团队,致力于团队的长远发展。

 

二等奖:蒋丹教授

 

 


蒋丹教授三十年来扎根教书育人一线,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潜心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创新,获得院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她致力于本科教学,不断改革创新,以项目带动教学过程,学做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5项、上海市“育才奖”,教改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专业和新工科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1项(第二单位),以及多项上海交大教学项目;主持课程建设,制作各种资源素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获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在线建设课程1门;总结教学成果,投身教材建设,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习题集等,获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

 

集体二等奖(教学团队类):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成员:郭为忠、杨培中、梁庆华、于随然、赵新明、蒋丹、邵华、张晓云、高雪官、林艳萍、盛鑫军、孟祥慧、韦宝琛、高红、吴艳琼、周蓓

 

简介:

我国机械制造业急切需要大量敢走机械创新设计之路、掌握现代机器发明之道、具备现代机械发明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后备军。围绕这一需求,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深入开展教改探索,以科研反哺教学,强化学科研究与教学研究互动,重塑课程边界与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点和能力点清单;重构教学模式,提出“马拉松”模式和“双主线螺旋”模型,合理定义师生之间、课内课外之间两个重要关系;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实施节点把控;奠定现代机器基础认知,育成敢创新、善创新的人才后备军。

 

近三年,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获首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项目1项、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建设1项,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上海交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教学发展基金A类重点项目3项和普通项目1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和教辅1本、普通教材2本、相关科普书籍3本。培养的学生获第三届“机械原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个人和团体2块银牌、上海市级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申报发明专利20项、其中5项已获授权,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三等奖:邵华、张执南副教授

 


 

7月28日,学校还颁发了2018年“科研成果奖”,表彰在学术研究创新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我院陈明教授团队获一等奖,高峰、来新民和朱利民教授分别获二等奖。

 

科研成果奖事迹简介

一等奖:陈明教授团队

 

 

项目名称:高效切削刀具设计、制备与应用

 

项目简介:针对高效切削刀具国产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构建了刀具形性协同设计技术体系;突破了刀具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协同制备关键技术,发明了形性可控的微纳复合金刚石涂层刀具制备新技术;提出了复杂型线高速钢刀具高效精密成形新方法;发明了重载高效切削超硬刀具刃口成形新技术。开发出金刚石涂层刀具、复杂型线高速钢刀具和超硬刀具等系列化产品,应用于整体薄壁结构件、难加工材料零件和复合材料叠层构件高效精密加工生产线。

 

 

项目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刚石涂层刀具生产线并在行业内推广;构建了高效切削复杂型线刀具制备技术链,为百万千瓦级汽轮机和重型燃机国产化提供大规格型线轮槽铣刀和组合拉刀;开发了满足工序复合和载荷有序分布的重载切削超硬刀具,应用于军用大型钛合金坯锭生产线;PCD螺纹铣刀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生产线。科研成果“高速切削技术”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该计划重点聚焦当前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突出解决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项目促进我国刀具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显著;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保障了重大装备研制技术安全;降本增效作用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二等奖

 

 

 

高峰教授团队:机械协调重载驱动大型伺服压机研制与应用

 

针对我国缺乏大型伺服压机自主开发能力,欧美、日本等垄断了大型伺服压机国际市场,严重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难题,项目旨在攻克大型伺服压机自主设计关键技术,建立我国大型伺服压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项目提出多自由度并联机构式机械协调驱动与传动新技术,建立伺服压机机构尺度与冲压性能关系模型,提出适合复杂冲压工艺不同阶次运动要求的NURBS混合阶次插值方法,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最大吨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5000kN伺服闭式四点压力机,与后续3台10000kN曲柄压力机组成国内首条伺服机械混合型汽车冲压线。项目成功应用于安徽江淮汽车有限公司,2014年4月正式投入量产,使江淮汽车覆盖件冲压水平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经同行专家鉴定,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主传动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我国已形成25000kN级伺服压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能为我国汽车制造行业提供高品质冲压装备,为促进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冲压技术进步、实现大型冲压生产线装备升级换代、完善汽车工业制造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来新民教授团队:汽车燃料电池大面积超薄金属双极板设计与精密制造技术

 

燃料电池汽车以其“零排放、长航程”被认为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双极板是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现有石墨双极板制造成本高昂,阻碍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基于冲压成形的金属双极板虽然有望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但车用工况对金属极板设计与制造提出了严峻挑战。

 

项目突破了金属双极板流场结构优化、大面积细密流道高精度制造和高耐蚀导电涂层的低成本制备等技术瓶颈,发明了“两板三场”金属双极板构型设计方法、大面积细密流道的成形精度补偿方法以及高耐蚀高电导的金属双极板纳米复合涂层制备方法,建立了国内首条金属双极板批量化制造生产线,开发的双极板在上汽集团、新源动力、武汉理工新能源等10余家企业应用,为国内提供了80%以上的金属双极板。项目为我国第一辆金属极板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朱利民教授团队:精密数控加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方法

 

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工件间的相对运动误差和振动是影响加工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和杰青等资助下,主要针对数控加工中面临的精密定位和主动减振难题,从微进给平台和切削加工过程两方面深入研究了精密数控加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方法,在微进给平台非线性动力学建模、迟滞补偿与主动阻尼高带宽控制、参数激励加工系统稳定性分析三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围绕该项研究,发表SCI论文72篇,包括ASME会刊18篇、IEEE会刊10篇和IJMTM(机械制造领域影响因子最高)9篇。10篇代表作中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代表作的WOS引用次数位列IJMTM期刊2010年以来发表的755篇论文的第3位(前2篇均为综述),2篇代表作入选RSI期刊“2010-2014年中国作者高引用30篇论文”。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校级最高荣誉,“教书育人奖”重点表彰在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在推动学生“教育增值”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科研成果奖”主要表彰为学术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该奖的设立旨在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鼓励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新,在全校形成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友情链接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