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03 供稿:于小洛 编辑:徐天睿
人物白描:于小洛,中共党员, 机械工程专业2024届博士毕业生,师从何清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系统动力学反问题。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开发国内某型主战装备专用状态感知系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机械工程学报1篇,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清华大学“机思广议”十二校联合机械工程学术论坛、第六届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国际会议等国内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及最佳报告奖6次,在校期间荣获2022年度及2023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人民网奖学金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汇禾医疗奖学金;获评2024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交大战疫)、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2019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林忠钦校长勉励新同学要努力成为“第一等人才”,做“于国有大用,于时有深益”的人。身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身为青年学生,要如何更好地结合所学,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进而实现这一目标?2022年11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方会堂举行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后,于小洛向上海市长龚正提出了这一困惑。在长达40分钟的亲切交流中,龚正市长描绘了上海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将担当作为、贡献力量,以及人才成长的四个阶段深深刻入了他的脑海。
“1”字形人才,专业过硬、勇攀高峰
要成为竖“1”字型人才,要求培塑专业能力、勇攀科研高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于小洛作为主研成员参与了多项国防科技项目,以国家主战装备型号为主要研究对象,瞄准服役状态感知与诊断关键技术这一装备可靠性提升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传动系统激励源的正向传递、反向溯源及其在机械装备服役状态感知中的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机械装备传动系统激励源传递模型,揭示了振幅比衰减效应理论机制;发展出传动系统激励源反演系列方法,实现了极端欠定病态工况下激励源的高精度辨识;构建了激励源传递模型嵌入式智能诊断框架,突破了故障数据缺失情况下的诊断难题;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出的专用状态感知系统成功服务于两类型号装备的故障排查,为我国新一代主战装备可靠性提升做出贡献。
于小洛所在的装备智能运维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带头人彭志科教授长期鼓励团队的同学们要努力提出自己原创的方法、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能满足于模仿和改进他人的成果、发表几篇论文,以此为鞭策,于小洛在进入交大的第一学期就作为主力成员参与到了型号装备工程项目中,并在其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成长。科研的进展并非一蹴而就,工程实际问题纷繁复杂,绝大多数发表在领域内顶级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迫使他去快速学习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努力尝试另辟蹊径解决问题。项目成果得到合作方高度评价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激烈讨论与修改;丰富的论文及专利背后,是十次以上拒稿积累下来的经验。他至今仍然记得,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前中期,曾有一段异常艰难与痛苦的时光,正是依赖于恩师何清波教授及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的支持和鼓励,他才得以顺利度过。
“一”字形人才,多元青春、全面发展
要成为横“一”字型人才,要求构筑多元青春、统筹全面发展。在科研工作之外,他先后在振动所第五党支部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基层就业研习会会长等学生工作岗位上历练自己,打通了“校-院-党支部”三级联动学生工作体系,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担任振动所党支部副书记期间,他与其他支委一起坚持做好每件小事,立足工作特长,积极为支部党员提供就业咨询、分享就业信息;在担任学校基层就业研习会会长期间,他以培养一批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的基层工作储备人才为工作目标,面向在校生、校友、用人单位、自身四类群体开展工作,帮助交大学子深入了解国家及各省市关于赴基层公共部门就业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走向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2022年春季学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他挺身而出,担任学生宿舍楼长,开展楼栋常态化消杀,协助做好药品申请、核酸检测工作,获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交大战疫)。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智能制造技术与产业专题会、上海市高院举办的民法典司法实务研讨会等重要会议中,他作为志愿者承担了新闻摄影工作。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2023年4月,他荣获人民网奖学金一等奖这一殊荣,并在人民日报社与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一同接受了颁奖。
“T”字形人才,赤子之心、经验传承
要成为“T”字型人才,要求秉持赤子之心、做好经验传承。基层出身的他深知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资源仍是现阶段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的矛盾,为此,他长期致力于教育启蒙,坚定不移传播青年正能量。依托学院提供的平台,他参与了中国工程院学部重大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深入访谈调研,撰写资政报告,从多主体协同视角,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建言献策;结合专业所学,聚焦虎门大桥异常振动时事热点,以视频测振为主题设计研究课题,激发中学生研究兴趣,跨学科培养出2020年度上海市“英才计划”优秀学员;发扬“传帮带”精神,多次参与校、院组织的分享交流活动,针对学业科研、择业就业等方面传授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解答困惑、少走弯路。
“十”字形人才,志存高远、突破自我
要成为“十”字型人才,要求始终志存高远、不断突破自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他坚信,面对不确定不稳定的时代洪流,新一代青年迫切需要主动接过时代接力棒,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身为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厚积方能薄发,从“T”字型人才到“十”字型人才的突破,源于敢为人先、高点站位的争先意识,归于踏踏实实做好日常的每一项工作。
他至今仍然记得,在来到交大的第二天、在研究生新生骨干培训班的讲座上,国务学院黄琪轩老师用平缓的语言在他心中炸响的惊雷:“诸位同学来到交大,大概率这一生最终将过上体面的生活,因此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可以有更高的追求。”秉持着这一信念,五年里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如今的他即将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决心树立“以身许国”的大志和大德,秉持“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精神,发扬“自找苦吃”“脚踏实地”的品格,传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志存高远、行积跬步、守正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实现从“T”字型人才到“十”字型人才的突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青年强,则国家强,于小洛将继续致力于成长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与祖国同向同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