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新闻中心
学院多位教师获校2020年“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0-06-23

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获奖名单通过公示,我院多位教师获奖。获奖名单如下:

 

“教书育人奖”个人奖

姓名

获奖等级

郭为忠

一等奖

黄永华

二等奖

张延松

三等奖

杜世昌、管斌、康小明、

李大永、林萌

提名奖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项目

负责人

备注

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

来新民

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

风力机流动控制与性能提高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杜朝辉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新一代环保空调器的高效设计与精密制造

丁国良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协作型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工件精准作业技术

朱向阳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复合材料结构振动噪声耦合机理与控制

孟光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

王如竹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启动了2020年“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评选工作,重点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起示范作用,为学术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事迹简介:

 

一等奖:郭为忠

 

 

郭为忠教授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设计与制造II》的课程创建负责人,提出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技法,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发明创新能力,课程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优质在线课程,课程实验入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课程学生获2018年机械原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个人、团体2块金牌,课程作品申请10余项发明专利;教改经验被列入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指委标志性成果。郭为忠教授撰写出版教材2部,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复赛优秀作品奖、“宝钢优秀教师奖”2次,上海交通大学“卓越教学奖”、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书育人奖集体二等奖。

 

他注重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原创精神,指导研究生获“全国优秀专业硕士”、“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中国好设计”创意奖等。作为欧亚六国合作“欧盟高等机器人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申请发起人之一,他为学科建设评估以及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做出了贡献,2019年当选国际机构与机器科学联合会教育永久委员会委员,获学院“最受欢迎教师奖”、“我最喜爱的导师”等。

 

郭为忠教授潜心学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热心学科建设和公益服务,兼任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关心青年教师和学生成长,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留校工作21年来,他勤奋努力,踏实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等奖:黄永华

 

 

 

 

黄永华研究员创建两门本科全英文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I)和(II)并担任课程模块负责人,为学院热学课程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美国普渡留学生交换项目体系建立做出了贡献。

 

他积极实践课程改革,联合改建本科课程《热力系统设计与实践》;建设的课程《低温技术及其应用》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胆创新教学模式,评教成绩近三年两次排名学院第二,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黄永华研究员紧密结合国家航天低温工程重大需求,指导的多名毕业生就职于航空和航天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低温工程Klipping杰出青年学者奖,入选上海市晨光、浦江、启明星等人才计划,获学校烛光一等奖2次,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二等奖,学院“最受欢迎教师奖”等荣誉。

 

三等奖:张延松

 

 

 

张延松教授自留校任教以来,承担本科生《工程材料》和《制造工艺I》两门核心课程,先后获得上海市教委2018、2019年度重点课程称号,参编《制造工艺基础》本科生教材。他主讲的课程评教成绩均为A及以上;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佳作奖;获学校、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等。

 

他指导/协助指导的研究生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亚洲校园”暑期学校交流项目最佳论文展示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多名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在国家重点企业就业、在国外知名大学继续进行学术深造。

 

张延松教授主要研究薄板先进连接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制造、船舶智能制造等,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6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参与的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现担任上海高技术船舶数字化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简介

 

来新民教授团队: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

 

 

 

 

项目针对车用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金属双极板的设计与制造难题,历经十余年研究,发明了薄型金属双极板“两板三场”新构型,在国际上成为金属极板设计新标杆;发明了极板多步成形误差补偿与激光焊接变形抑制等技术,实现我国车用电堆从130节到400节的跨越;发明了非晶-微晶复合涂层及其磁控溅射制备技术和工艺装备,建立我国首条金属双极板批量化生产线。该项目已研制出12款金属极板,支持了我国第一辆金属极板燃料电池轿车与客车、首个上汽P390型115kW车用全功率电堆;已累计制造金属极板20余万付,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城等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奠定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杜朝辉教授团队:风力机流动控制与性能提高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针对风力发电的主要装备风力机的大型化、柔性化和海上化的发展要求,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叶轮气动结构设计、叶片复杂流动控制、大型风力机高效稳定运行等方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项目发明了弯掠叶片和带叶尖小翼的叶片结构,提高了风能转换效率;建立了风力机非额定工况的气动设计方法,提高了风力机全工况运行效率;提出了风力机流动控制新方法,保障了风力机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项目形成的系列新技术提升了我国自主研制风力机的能力,促进了风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丁国良教授团队:新一代环保空调器的高效设计与精密制造

 

 

 

 

项目针对我国空调产业发展对新一代环保空调器技术的需求,通过多年产学研攻关,创新了空调换热器微细尺度强化传热理论与结构设计,发明了覆盖全工况的高效翅片;提出了环保空调器多部件协同匹配的高能效技术,使能效大幅领先欧洲最高等级及美国能源之星指标;创建了基于仿真的空调器高效数字化设计技术,建成了从部件到整机的数字化设计平台;研发了保障高质量安全生产的空调器制造新工艺与新装备。项目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新一代环保空调器产业链,提高了我国在制冷系统设计开发技术上的国际地位。

 

朱向阳教授团队:协作型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工件精准作业技术

 

 

 

 

项目围绕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及重点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需求,开展面向柔性工件的机器人精准作业技术及协作型工业机器人研发,并向上游延伸至机器人关键基础部件,在精密谐波减速器、协作型机器人及新一代机器人作业系统研发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项目研制的谐波减速器连续5年获“高工机器人零部件类金球奖”,为机器人产业的强基工程做出贡献;研发的协作型机器人作业装备推广应用于化纤、食品、电子制造等行业,对于持续拓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发挥了示范作用。

 

孟光教授团队:复合材料结构振动噪声耦合机理与控制

 

 

 

 

项目针对先进装备复合材料结构振动噪声机理与控制难题,构建了高精度层合结构剪切锯齿理论模型和高效振动噪声计算方法,揭示了复合材料结构振动噪声耦合机理与结构波传播特性,提出了基于智能和阻尼材料的复合材料结构振动与噪声主被动控制方法。项目8篇代表作SCI他引415 次,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被评价为“普适性的理论”、“经典的方法”、“具有极大灵活性”、被中国、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应用,成功用于指导我国航天、高铁等重大工程设计和制造,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

 

王如竹教授团队: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系统与应用

 

 

 

 

项目首创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技术,实现了从空气热源吸热并高效制取生活热水的新方法;发明了空气源热泵结合小温差换热末端的供热系统新模式,实现了长江流域冬季舒适性高效供热;发明了喷液冷却的超低温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解决了北方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无法运行的难题。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24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12项,研发成功系列化产品占领了近30%的市场份额,改变了我国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发展滞后的局面。

供稿:党政办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