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三个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以及航空航天学院的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构成。
学科群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4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依托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研究群体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4项,荣获国家科技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6项。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位列A+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位列A档。在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机械、航空和制造”学科位列全球第25位。交大工程学科在最新ESI数据库学科排名中实现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的突破,机械和动力学科做出重要贡献。
学科方向
1、机械工程
舰船振动冲击噪声控制、薄板结构高效精密制造、并联机构装备设计、生机电一体化
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燃气轮机装备、内燃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微纳系统传热与流动、燃料电池技术、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3、核科学与技术
核反应堆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辐射防护与核技术
4、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空间柔性操控、临近空间欧拉体浮空器、航电综合与机载系统、空地一体化试飞等
优势特色
1、复杂装备的数字化设计
围绕复杂装备的动力学性能设计、先进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生机电一体化智能装备设计开展系统性研究。
2、传热传质与高效热力系统的基础研究
结合在制冷空调热力系统、生物传热传质以及微纳尺度传热传质强化等研究优势,采用仿生手段逐步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仿生热力系统学术理论。
3、机器人与生机电系统研究
生机电系统与神经交互技术、连续体和软体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运动/操作规划与控制。
4、发动机燃烧与动力系统优化研究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研究,内燃机性能与增压及控制、内燃机工作过程仿真。
5、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航空发动机不稳定流动及气动声学,燃气轮机内流传热与热管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燃烧不稳定性及抑制技术。
6、航空宇航特色技术
非结构环境空间柔性精细操控技术,半保形进出临近空间欧拉体浮空系统技术、大型客机空地一体化对比试飞技术、三维翼形非定常气动分析与高效飞行控制技术。
领军人物
林忠钦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薄板产品制造与质量控制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评长江学者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
高 峰
讲席教授,重大装备设计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从事并联机器人和并联数控装备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何梁何利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美国ASME达芬奇设计与发明奖。
朱向阳
特聘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委员。从事机器人操作规划与空间几何推理、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与智能假肢等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黄 震
讲席教授,副校长,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石油替代与新能源汽车、大气污染控制及能源政策战略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王如竹
讲席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科带头人。从事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品位热能制冷技术等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入选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冲击顶尖的制造科学与工程学科,QS等国际学科排名稳居前20。
师资队伍:以国际水平和国内重要影响为标准,加大重点发展学术方向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队伍的学术背景和学源结构更加合理,一批教师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
人才培养: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加强国家级优秀教材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科学研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市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在智能制造、机器人与生机电系统、动力装置、新能源、空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引领性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