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新闻中心
[人物]朱利民:育人于无形,润德于无声

发布时间:2018-05-03

为响应学校“立德树人启新程,学在交大创一流”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部署,在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将开展“师说”系列宣传活动,对潜心教学的一线教师、甘当人梯的研究生导师等进行专题推送,弘扬教书育人师德师风,倡导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学在交大”。

 

 

朱利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基金委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曾担任IEEE Trans. On Autom Sci Eng副编辑、担任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副编辑,Proceedings of the IMechE, Part B: JEM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由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ASME、IEEE会刊论文24篇。

 

主要从事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化智能制造装备方向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等。

 

“因为更喜欢”

 

本科毕业后,朱利民教授选择了硕博连读,在前两年硕士阶段被导师派到企业从事比较实际的研发工作,而后三年博士阶段则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其间还曾到国外进行了八个月访问研究,可是经历如此丰富的朱利民教授在临近毕业时也对未来思考了很久。

 

朱利民教授正在接受采访

 

“我感觉自己不太适合企业那种按部就班、将细节做细做实的研发模式,还是更喜欢探索性强、创新性强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对数学和力学很感兴趣”。怀着这种朴实的想法,朱利民教授选择留在了校园,教书育人,潜心钻研。

 

“教师的职责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朱利民教授的日常

 

朱利民教授担任所在学院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另外平均每年参加本科生机械工程前沿讲座、本科生专业分流介绍、本科生课程巡视、本科毕设答辩等本科教育活动十余次,同时教授《计算机制造与几何推理》、《微细制造》等课程。

 

多年教学管理工作让他对于目前的教学的现状、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朱利民教授获评第五届“凯原十佳”教师

 

针对最近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到的“为什么让教授上课这么难?”,“为什么本科生学的课程多,学到的知识少?”等问题,朱利民教授认为现在高校都比较注重通识教育,特别是对于交大本科学生,所学的课程门数太多,单门课学时太少,导致所学知识也会相应压缩。

 

“很多时候,我们思想观念的看法和行动也是不一致的、矛盾的。”他对于教授授课问题解释道。我国高校排名注重可以定量评价的科研成果,对于培养出的学生是否优秀很难进行定量的评价,因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也是以科研为主。“然而,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显然应该是将教书育人排在第一位。”他特意强调道。

 

“树立更高的目标,奋发向上”

 

朱利民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人才培养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石所在。那么,交大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各行业领军人才?

 

朱利民教授提到,虽然交大的生源质量非常高,招进来的研究生基本都是985高校年级前5%的本科生,但是毕业时出类拔萃的学生的比例并不高,甚至不少博士生要延期2-3年才能毕业。

 

“这跟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有关系,常以最低标准要求自己,往往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学生心浮气躁,不想做长周期的工作,都想半年就能发一篇小论文,而事实上在一个领域探索,三到五年方能有所小成,大成果没有八到十年的积累根本做不出来。”

 

朱利民教授的学生出国交流

 

日常工作学习中,朱利民教授注重宏观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扩展眼界,锻炼能力,因为他相信,“一个学生能否成才取决于他的目标和志向是否远大,是否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朱利民教授将他严谨的治学方式,不倦的诲人态度,高深的学术造诣“无声胜有声”传承给学生,对学生们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利民教授培养的博士情况

 

"科研工作需要持之以恒"

 

在对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方面的已知研究进行了大量分析之后,他提出了提出了点接触加工的三阶密切法,线接触加工的整体逼近法和约束优化模型和分层递阶导数优化算法等概念和方法,实现了复杂曲面高效高精加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这些成果用于南方航空动力机械集团的航空涡轴发动机叶轮技术加工,将加工时间由250小时缩短到90小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目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朱利民教授敏锐感知到国家的未来发展需求,早已致力于机器人化智能装备的研发,对基于工艺知识模型与多传感器反馈信息的运行参数进行实时优化,并实现机械臂在狭窄封闭空间中的灵巧柔顺运动。

 

智能加工

 

凭借其这些研究领域突出的科研成果,朱利民教授荣获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众多奖项。

 

 

起于兴趣,终于坚持。怀着质朴的想法投身科研圈,朱利民教授便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涯,“科研工作者应志向远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其研究领域应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关注一些热点,浅尝辄止,应该有自己的学术标签。”

 

朱利民教授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选准一个方向,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生语

 

学生事无小事,事事关心;科研路无捷径,时时勤勉。”

——朱利民教授

 

“朱老师对待学生视如己出,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012届毕业生谷国迎,副教授,德国洪堡学者

 

“从一篇论文的撰写,到一句话的表达,再到一个词语的推敲,甚至到一个标点的选择,无不可以看出朱老师严谨的治学方式,不倦的诲人态度,高深的学术造诣。”

——2009届毕业生,毕庆贞,交大副研究员

 

 

转自:上海交大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师说 | 朱利民:育人于无形,润德于无声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