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科研领域?科研带给他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本期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祖丽皮亚·沙地克。
长久以来,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而这也正是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长久聚焦的一个科研关注点。
“我所从事的,是高比能二次电池材料开发。”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祖丽皮亚·沙地克向记者介绍,通过使用金属锂等高比容量的材料替换石墨电极,同时搭配高性能的正极材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相当于现在水平的两倍。
自称是“实验型选手”,爱好是打“学术型篮球”,尝试用AI赋能电池材料研发的她,近期有哪些新发现?
祖丽皮亚·沙地克,研究方向聚焦在高比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材料开发、界面调控优化及失效分析和逆向分析。开发基于硫阴离子电荷补偿的新型正极材料,为提高能量密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揭示金属锂电池界面膜形成新的机理,并建立电池失效模型,为金属锂负极界面优化和超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入选国家和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小米青年学者,获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上海科技:此次获得U35,您的感受如何?
祖丽皮亚·沙地克: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到现场。申报U35这一人才项目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研究的重点、创新点、未来科研方向的一个梳理,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12月的“专家面对面”环节,五六位专家听完报告后,给了我许多来自交叉领域的宝贵意见,来到现场的破冰活动也让我得以有机会与其他的“U35”们一起交流科研方向、科技前沿,当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有趣内容。
我觉得颁奖典礼对我们“U35”来说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后期有更多的机会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老师、专家一起坐下来面对面交流,能有更多的青年论坛来交换我们的科研思想,在这种交叉领域的交流,这将会是对我们的很大帮助。
上海科技:您觉得青年科技工作者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助力?
祖丽皮亚·沙地克:35岁其实是很年轻的年龄。我觉得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助力,首先是在科研经费方面需要有持续资助,另一方面在团队管理等方向,可能也需要更多的培训、锻炼的机会。另外,其实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压力很大,所以可能也需要一些心理方面的咨询或引导,包括专业的职业规划引导,助力我们能更快速成长,把自己的精力、重点放在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上面。
上海科技:35岁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祖丽皮亚·沙地克:2021年,我刚入职上海交通大学时,是31岁。35岁,对我来说,是刚结束了首聘期考核的三年,在三年里,我曾忐忑、曾焦虑,但在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与前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进入了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和教师的角色中去。现在的我觉得,35岁是充满知识、充满战斗力、充满青春活力的一个年龄,未来能做得也更多、更好。
上海科技:近期您最关注哪个方向?
祖丽皮亚·沙地克:我们的研究方向是高比能电池体系关键材料开发,近期AI浪潮汹涌,我们正关注能否通过AI技术来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这种化学实验方面,我们正探索能否借助AI技术去实现快速筛选、快速研发新材料,加快高比能电池的科研工作。
上海科技:科研工作给您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祖丽皮亚·沙地克:一是热爱,二是坚持。科研不一定每次都会成功,尤其我是一个“实验型选手”,整天都是和手套箱、电池打交道。做合成材料实验时有失败,在学生时代会觉得非常沮丧,觉得失败是很不好的。但现在慢慢体会到,科研需要坚持,失败是没有问题的,在失败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正是通过科研,我对于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上海科技:工作之余您有那些爱好?
祖丽皮亚·沙地克:我比较喜欢运动,打篮球、跳舞,所以经常和我们舞协的朋友一起跳舞,也和同事一起打篮球,我们经常说我们打的是“商务篮球”,边讨论学术边打篮球,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上海科技:对未来的自己,您有哪些展望?
祖丽皮亚·沙地克:我希望未来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为国家需求服务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原文链接:【上海科技】“实验型选手”如何用AI助力高比能电池材料研发?@U35祖丽皮亚·沙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