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史烈中国工程院院士、热力机械专家
研究方向
1. 燃气轮机性能与仿真
2. 新一代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翁史烈院士是我国新一代热力涡轮机的开拓者之一。
1932年5月出生于浙江宁波。
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1962年获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
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
研究方向
设计科学
机械学、摩擦学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3年9月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制造专业,1957年随学校迁至西安,1984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博士点首任博士导师,1986年被聘为教授。历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会理事会副会长和理事长,曾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现为 教授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他提出了摩擦学三个公理和设计科学四个基本定律;研究了摩擦学系统系统工程及设计中知识的流动、集成、竞争和进化;在大型机组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设计、内燃机低摩擦设计和基于互联网的设计知识服务相关技术研发等中得到了应用;近年专注于设计科学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企业科研项目数十项;荣获国家及其他科技奖十余项。
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
研究方向
1、复杂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2、质量与品牌发展战略
机械工程专家,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本硕博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历任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7年2月至2023年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主要从事“薄板成形与装配质量控制”,在汽车板精益成形、车身制造质量控制、薄板装配工艺数字化设计等方面取得重要理论和技术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蒋氏科技成就奖、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奖一等奖等,研究成果在钢铁、汽车、机车、飞机和重大装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等。
郑 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专家
研究方向
1、微尺度传热及其在电子芯片冷却技术的应用 2、沸腾传热及其在超高热流密度冷却技术的应用 3、多孔介质传热及其在燃料电池与地热的应用
工程热物理学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学位。曾任夏威夷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及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及教授,2003年起在
任教至今,曾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学科带头人、所长。
主要从事多孔介质传热、辐射传热和微尺度传热研究。创立了多孔介质热对流、弥散导热、两相流等系列理论模型,建立了“微分近似法”的多维辐射换热简化模型,阐明了尺度效应和接触角等界面效应对微尺度相变传热的影响机理及其应用。曾获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热物理学奖、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传热学经典论文奖、美国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学会共同颁发的马克雅可奖。
黄震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家
研究方向
1、发动机燃烧理论与控制技术 2、车用能源与新能源发动机 3、能源政策与战略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家,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8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历任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主要从事新能源动力、可再生燃料制备与燃烧、碳捕集与利用、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创建了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发明了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际清洁燃料成就奖、中国内燃机工业杰出科技创新奖,当选国际燃烧学会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