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名单揭晓,我院1篇论文入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论文入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本次全校共有15篇优博论文和26篇优博提名论文。获奖名单如下:
获奖类别 |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韩东霖 | 钱小石 |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 周榆 | 胡永祥 |
冯耀辉 | 葛天舒 | |
周伟 | 吕兴才 | |
肖明堃 | 吴静怡 |
校优博论文的评选,旨在营造崇尚学术、勇于创新的氛围和导向,激励博士生潜心从事原创性的科学研究,鼓励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和精心培育,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增强我校博士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
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电卡聚合物热物性优化与薄膜电卡制冷器件研究
作者:韩东霖
论文针对薄膜电卡制冷器件的高功率化、高效化与轻量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极化增熵方法提升弛豫铁电聚合物低电场下熵变性能的工质制备策略,制备了兼具显著电致熵变与电致伸缩特性的聚合物制冷工质,揭示了电卡聚合物宏观热物性与微观结构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纳米尺度下聚合物制冷工质有序度与无序度的协同调控,以及器件高比制冷功率、高能量利用率和自感知的制冷效果。相关成果为电卡制冷系统结构的优化和制冷效果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撑。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期刊发表论文2篇、Joule期刊发表论文2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学术之星等。
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简介
论文题目:飞秒激光驱动图案化薄膜转移打印机理与纳米球阵列制备方法
作者:周榆
论文针对大规模纳米球阵列高效率、高精度制造难题,开展了飞秒激光驱动图案化薄膜转移打印方法研究,阐明了飞秒激光诱导热应力驱动图案化薄膜转移新机制,提出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调控的打印精度提升方法,实现了打印纳米球阵列的高灵敏度、可重复拉曼光谱检测应用验证,为开发高性能光谱传感开发提供有效途径。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Nano、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相关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新闻网报道。
论文题目:内冷吸附式空气取水循环理论与实验研究
作者:冯耀辉
论文针对当前吸附式空气取水产率低、能耗高的难题,提出构建吸附冷源调控吸附剂吸湿特性的内冷吸附式空气取水循环,有效调节吸附剂与湿空气界面温湿度梯度,削弱环境条件对吸附剂适用性的约束。论文提出的涂层吸附器结构,将器件吸湿平衡时间缩短至分钟级,实施多循环连续式空气取水模式,基于热泵原理构建了蒸发制冷促进吸附和冷凝排热驱动再生的回热型内冷吸附空气取水器,实现产水量和能效的同步提升。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曾获Cell Press中国年度论文(交叉科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
论文题目:大分子量脂肪酸甲酯气相自着火特性的试验与动力学模型研究
作者:周伟
论文攻克了瞬时营造高沸点燃料的百毫秒级宽温域及高压力热力学状态的技术难题,发展了新一代快速压缩机,开展了C14-C18脂肪酸甲酯气相自着火试验,解决了C10以上大分子量甲酯燃料中低温着火延迟时间数据的难题。论文揭示了大分子量脂肪酸甲酯在宽温域工况下的自着火特性,阐明了C=C键对大分子量脂肪酸甲酯低温反应活性的抑制作用,构建了大分子量脂肪酸甲酯的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正丁醇与生物柴油在低温反应过程中对活性自由基团的竞争效应。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Combustion and Flame、Fue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入选上海交通大学/UAES优秀博士生资助项目,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潍柴动力奖学金等。
论文题目:基于磁补偿的微重力液氧气泡气液界面动态演化特性研究
作者:肖明堃
论文瞄准在轨航天器推进剂贮箱内低温流体储存和输送的实际应用需求,针对微重力下低温流体气泡相界面演化和传热传质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微重力低温实验手段匮乏的问题,开展了微重力液氧气泡气液界面动态演化特性和传热规律的研究,揭示了弱浮力–热毛细力耦合作用下液氧单气泡动力学以及脱离参数的重力标度规律,明确了微重力下液氧气泡合并机制及宏观层的传热机理,获得了微重力下液氧气液界面动态演化及传热传质特性的预测方法,为低温推进剂在轨贮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科学支撑。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Energy、Physics of Fluid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上海交大优秀学生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