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学会优博论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2022年——优秀奖


   

作者:高一钊(导师:张希)

论文题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多尺度电化学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

论文简介:电池管理系统是确保车载动力电池高效,安全,和可靠运行的关键。目前,大部分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是基于电池等效电路模型进行算法开发,从而实现对电池荷电状态,健康状态等进行实时估计,制定充放电策略,避免电池过充放。由于等效电路模型缺少对电池内部电化学机理的描述,导致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控制算法仍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相反,电池电化学模型能直接对电池内部机理进行多维尺度表征。电化学模型的参数往往代表电池的本质属性,且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因此,开发基于电池电化学机理模型的电池控制算法是提升电池管理系统状态估计精度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程意义。作者累计发表论文26篇,一作论文15篇(一区9篇,Science旗下期刊1篇),谷歌学术引用300余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提名等荣誉。



2022年——提名奖


   

作者:夏裕俊(导师:李永兵)

论文题目:多传感过程信号驱动的电阻点焊质量实时评价方法研究

论文简介:论文选题来源于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汽车的企业合作项目。论文针对汽车车身点焊生产极度依赖高成本、低效率的焊后人工质量抽检的问题,开展了以多传感监测、多维度建模、多工况泛化为核心的电阻点焊质量实时评价新方法研究。论文提出了点焊过程多传感信号的远端精密测量方法,揭示了不同工况下多传感信号与点焊熔核生长的物理关联机制,建立了综合考虑表面压痕、内部熔核和飞溅缺陷的焊点质量多维度实时评价算法,研制了专用监测软硬件系统并完成了实车应用验证,为实现焊点质量在线精密检测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博士期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4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6项,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022年——提名奖


   

作者:赵汶彬(导师:吕兴才)

论文题目:生物柴油-丁醇智能充量压缩着火低温燃烧的优化及其与高温燃烧切换的研究

论文简介: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大项目。论文针对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需求,选择具有大规模生产潜力的丁醇和生物柴油,采用双燃料缸内双直喷压缩着火燃烧模式,开展了低温燃烧的优化及其与高温燃烧的切换研究。其研究工作加深了碳中性燃料在发动机上燃烧基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双直喷模式在实际内燃机中应用的技术方案,为交通运输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Applied Energy,Energy等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特别是关于低温-高温燃烧过渡特性的研究在Energy上以连续论文的方式进行发表;申请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中远海运博士生奖学金,UAES-SJTU优秀博士论文资助等荣誉奖励。



2021年——提名奖


   

作者:牛嗣哲(导师:李永兵)

论文题目:铝合金/超高强钢电阻铆焊机理与方法研究

论文简介: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论文针对现有铝/超高强钢连接方法接头强度低、不可靠的难题,将自冲铆接的机械互锁和电阻点焊的熔合机制相结合,引入半空心铆钉并基于传统电阻点焊设备发明了热-机械复合连接新工艺—电阻铆焊工艺(RRW),开发了轻合金与钢的异种金属材料电阻铆焊系统,形成了热-机械复合连接新原理,揭示了铝/钢混合熔核纳米相析出强化机制,建立了电阻铆焊复合连接接头力学性能评估方法,探索了关键要素对熔核强度的增强效应,实现了接头力学性能调控,为异种材料连接提供了新思路,为轻量化薄壁构件的装配提供了新技术。作者累计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Visual-JW 2019&WSE2019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课题后续研究获得国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支持。



2020年——优秀奖


作者:马运五(导师:林忠钦)

论文题目:自冲摩擦铆焊机械-固相复合连接机理及应用研究

论文介绍: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论文针对航天、汽车等载运工具轻合金薄壁结构连接的技术难题,发明了无预制孔自冲摩擦铆焊技术,通过摩擦生热解决了机械连接中大变形导致的低延展性材料开裂难题,通过热、力的分段协调控制攻克了固相连接中搅拌摩擦导致的铆钉/板材界面间隙缺陷和材料过度软化难题,揭示了铆钉搅拌摩擦对周围材料动态再结晶的控制机理,形成了机械-固相复合连接新原理,突破了传统单一模式连接工艺的性能瓶颈。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ASME JMSE、IIW 会刊Welding in the World、SME 会刊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等发表 SCI 论文 9 篇(一作论文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制造科学与工程会议(ASME MSEC)最佳论文奖、国家奖学金、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研究生奖学金、SMC奖学金、学院首届“学术之星”等荣誉。



2018年——优秀奖


   

作者:钱勇(导师:吕兴才)

论文题目:柴油模型燃料的构建及其在新型燃烧模式中的基础研究

论文简介:本论文得到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013CB2284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14256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6116)项目的资助。论文针对国际上现行柴油模型燃料多采用轻质组分、无法复现柴油燃烧及排放特征的不足,提出了构建柴油模型燃料的全新方法,获得了满足实际发动机运行条件要求的三、五、七组分柴油模型燃料;基于构建出的柴油模型燃料,调制其理化参数,详细研究了燃料理化性质与先进燃烧模式燃烧及排放耦合作用关系。具体研究内容与贡献包括:(1) 基于实际柴油的主要理化参数以及燃料与发动机的协同作用(着火时刻、排放等),提出了构建柴油模型燃料的约束条件,得到了多组分、大分子柴油模型燃料。通过在多工况运转条件、多种喷射策略、以及多种燃烧技术手段下的验证,所构建的模型燃料能准确复现商用柴油的主要燃烧与排放性能。(2) 基于论文提出的五组分模型燃料,调制燃料的十六烷值以及挥发性,研究了他们对预混合压缩燃烧模式的影响规律。发现相对于挥发性,燃料的十六烷值是影响预混合压缩燃烧模式燃烧特性的主导因素;提高燃油挥发性可改善预混合压缩燃烧模式CO、HC排放。(3) 基于柴油、汽油多组分模型燃料,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活性控制压缩燃烧模式燃烧及排放主要控制参数——气道喷射燃料辛烷值、缸内直喷燃料十六烷值、预混合率的影响规律。发现在直喷CN30配合气道喷TRF70、预混合率为0.8时,发动机效率最高、排放最低,据此提出LLRCCI模式。



2018年——提名奖

作者:雷海洋(导师:林忠钦)

论文题目:铝合金与镀锌钢板异种金属电弧点焊机理及工艺方法研究    


© 2017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研究生教学网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001858893 位访客
分享到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A楼102室
邮编:200240

Baidu
map